“1号好吃,又香又糯,颗粒还大。”“还是5号好吃,特别甜。”“7号有一股奶油香。”今天,鲜食
玉米新品种推介会在位于
上海奉贤的中国特用
玉米研究中心举行,8种或糯或甜的
玉米品种竞相亮相,经过一番紧张的盲评后,由
上海市农科院选育的“申科糯602”经专家盲评被评为金奖品种。
玉米又叫珍珠米、大芦粟,由美洲传入中国。当其被引入中国后,在
西南地区种植的硬质
玉米发生突变,经人工选择而逐渐出现了糯质类型。此次获得金奖的“申科糯602”就是糯质
玉米的代表,它吃上去颗粒饱满、口感香糯,种起来株型紧凑、抗病抗倒,得到了市民和农民的双重喜爱。
人们对
玉米的需求经历了从果腹到好吃的变化,
玉米中的一支——特种鲜食
玉米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上海市农科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玉米中心郑洪建研究员说,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鲜食
玉米种植面积只有10万亩,到目前这一规模已经发展到2000万亩。中国产鲜食
玉米也逐渐走出国门,在
印度尼西亚、
泰国、坦桑尼亚等地展开种植。
玉米遗传育种学科是
上海市农科院的重点优势学科,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育成了具有区域影响力的“金菲”“金银818”等超甜
玉米新品种和“沪玉糯”系列糯
玉米新品种,在生产上得到广泛应用。
在市场普遍追求好吃的基础上,郑洪建和他的育种团队又率先在营养上做文章。郑洪建透露,
玉米中赖氨酸、维生素A的含量较少,赖氨酸是人体必需氨基酸之一,能促进人体发育、增强免疫功能,而缺乏维生素A则容易造成夜盲症,对于把
玉米作为单一主食的地区,更需要
玉米能够提供均衡营养。培养营养
玉米是今后他们的工作重点。
上海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最大的特用
玉米终端消费区之一,也是特用
玉米重要的研发基地。去年,郑洪建和他的团队历经10年选育的优质、多抗超甜水果
玉米新品种“申科甜2号”通过
上海农村产权交易所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以80万元的价格成功转让给
上海华耘种业有限公司,这是
上海市第一个通过交易平台公开转让的甜
玉米品种。
为更加深入开展
玉米研究,今年3月,
上海市农科院与国际玉米
小麦改良中心(CIMMYT)合作成立“CIMMYT-中国特用
玉米研究中心”,目标组建一支国际化特用
玉米创新研究团队,建立特用
玉米种质资源研究平台。
CIMMYT是国际农业研究磋商小组下属的15个国际农业研究中心之一,总部设在
玉米的故乡墨西哥。今年,
上海市农科院就从CIMMYT引进了400份具有品质优良、营养强化和抗胁迫目标性状的种质资源,在这些外来品种中,郑洪建看到几十年
玉米育种中没有看到过的性状。
“有的
玉米品种中叶酸含量很高,有的锌含量高,有的富含维生素E,这些高营养特点都能成为我们今后育种的方向。”郑洪建说。
目前,这400份外国优质
玉米品种已经与农科院自产的500份品种进行杂交,在未来的市场上,
玉米有望成为既好吃又有营养的农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