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度对储粮的影响。储粮中的“三温”通常是指大气温度(简称气温) 、仓房内温度(简称仓温)和粮堆平均温度(简称粮温) 。影响农户储粮的温度主要是气温。由于粮食导热性较差,粮堆内空气流动又很微弱,因此粮温的变化有其特殊的规律。影响粮温变化的因素很多,但在粮食干燥无虫的情况下,粮堆内生物体的活动极其微弱,所产生的热量对粮温变化无显著影响,此时粮温变化以气温影响为主。 |
在正常情况下,稳定、安全的粮堆温度是随着气温、仓温的升降而呈现有规律性的变化。储粮生态系统中由于热量的集聚,使储粮(粮堆)温度出现不正常的上升或粮温该降不降反而上升的现象, 称为粮堆发热。 粮堆发热违反粮温正常变化规律,导致储粮生态系统内粮食出现异常现象,继而发展为粮食霉变,影响其品质。 |
(2)水分对储粮的影响。在储藏过程中,粮食水分主要受大气湿度影响。粮食含水量的大小是粮食储藏稳定状态的重要条件之一。储粮水分升高,对储藏安全构成威胁,粮粒呼吸增强,易形成局部粮堆水分增加,成为虫霉繁殖点,使粮食发热霉变、品质劣变。因此,严格控制粮食水分变化是安全储粮的关键点。 |
(3)储粮微生物的影响。自然界中存在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分解能力特强的低等生物叫微生物。微生物包括真菌(含霉菌、酵母菌、植物病原微生物等) 、细菌、放线菌及病毒等类群,对储粮危害最大的微生物类群是霉菌。 |
一般粮食都带有微生物。储粮微生物包括细菌、霉菌、酵母菌等。在正常储粮条件下,这些微生物处于抑制状态,并不能对储粮造成危害而霉变。因为除了健全的粮食对微生物具有一定的抵御能力外,储粮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的影响是决定粮食霉变与否的关键。只有当环境温、湿度条件适合,粮食水分增高时,微生物才能进行生长繁殖,粮食才可能发生霉变。 |
(4)鼠害对农户储粮的影响。鼠类在农田和农舍之间往返迁移,造成“春吃苗、夏吃籽、秋冬回家咬袋子”的现象。据调查,一个农户一年损失储粮少者 50~60 公斤,多者 100 公斤左右,有的地方高达 200 公斤以上。我国有 2/3 以上的农户不同程度地存在鼠害,1990 年以来,每年全国农村因鼠害造成的储粮损失达 30~50 亿公斤。 |
(5)储粮害虫对农户储粮的影响。储粮害虫一般指危害储粮及其制品以及包装物、装具、器材和仓、厂建筑物的昆虫,是储藏物害虫的一部分,习惯上把危害储粮的螨类也包括在其中。 |
储粮害虫对于粮食及其制品的危害性很大,有些害虫蛀蚀粮食,引起粮食重量损失;种子粮受害虫危害后,可能降低甚至完全丧失种用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