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通辽民营粮食购销行业商会官方网站!
粮储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粮储知识 - 粮储知识

储粮常识

作者: 来源: 时间:2014/10/19 浏览:7638 次 字号:【 】 【关闭

  

1、什么是原粮?

      原粮亦称自然粮,一般指收打脱粒而尚未碾磨加工带有皮壳的粮食。如小麦、稻谷、大麦、玉米、大豆、高粱、谷子、蚕豆、豌豆、绿豆等。原粮一般都具有完整的外壳或保护组织,防虫、防霉及耐储性等特性都比成品粮高。我国农户、粮食仓库主要储藏原粮。

2、什么是粮食安全水分?

  安全水分是指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可以保持粮食安全储藏的水分,一般认为粮食中的水分几乎都是结合水时,才能保证储粮的安全。

3、什么是玉米?

  玉米俗称苞米、棒子、玉茭、苞谷,是粮食的主要品种,属晚秋作物。在我国,玉米种植分布很广,产量约占粮食总产量的20%-27%。吉林省是我国玉米主产区,单个农户家庭种植的玉米,从几亩到几十亩,甚至是上百亩的都有。收获时,每户玉米产量为几千斤到几万斤,甚至是几十万斤。

4、什么是科学保粮?

  科学保粮就是用科学的方法保管好粮食,按照粮食的变化规律,做到安全储藏,避免或减轻虫、霉、鼠、雀危害造成的损失,抑制或减缓粮油品质劣变速度,减少粮油的损失损耗,降低保粮费用,减轻劳动强度,保证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等所采取的一些安全、经济、简便、有效的保粮方法和措施。同时还要认真贯彻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保粮方针,分别采取清洁卫生、物理机械、化学药剂、温控储藏等措施,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进行综合防治,确保储粮安全。

5、现阶段玉米质量标准是哪些?

等级

容重g/L

不完善粒,%

杂质

%

水分

%

色泽

气味

总量

其中:

生霉粒

1

≥720

≤4.0

≤2.0

≤1.0

≤14.0

正常

2

≥685

≤6.0

3

≥650

≤8.0

4

≥620

≤10.0

5

≥590

≤15.0

等外

590

-

注:“-”为不要求。

     

6、玉米什么时候收割最好?

      玉米在完熟期收割产量最高。此时秸杆变黄,叶片枯萎,果穗茎白色干枯松散,籽粒坚实发亮呈现本品种色泽。如果玉米是籽粒和青储粒兼顾,可采取后熟措施,占杆扒皮,或割杆放到的办法,降低玉米穗水分,充分吸收秸杆、径叶、穗子的养分,继续输送到籽粒中,提高容重,增加产量和收入,还可以利用带绿色的径叶青储,成为奶牛的饲料。

 7、农户玉米储藏的方法有哪些?

      我省玉米收获时,水分高、自然温度低,农户玉米储藏以穗储为主,粒储为辅。玉米穗储具有孔隙度大的优点,有利于自然通风降水与防霉。经过冬季的自然通风,到来年4—5月份,玉米水分可降至14%左右。

      粒藏。进行长期储藏的玉米粒的水分应在14.5%以下,储藏过程中应做好防潮措施。粒粮入仓应除风、过筛,清理杂质。作为种子粮,水分在20%以上的玉米,在低于0℃的环境中储藏时,应做好防冻工作,否则玉米胚芽受冻,发芽率降低,失去种用价值,同时应做好通风降水工作。

      ①干燥密闭储藏。玉米经过晾晒或烘干,水分降至14%左右,进行散装密闭储藏,一般可以安全度夏。

      ②低温冷密闭储藏。玉米水分降至14%左右,于冬季进行通风冷冻处理,压盖密闭储藏,有利于保持粮食品质,防霉,防虫。

      粒藏玉米,应注意粮食水分和温度的变化,时常检查粮堆的温度。当粮堆温度有升高,应及时查找原因,如果是霉变引起的温度升高,应进行处理。

      穗藏。在吉林省普遍采用果穗储藏的方式储藏玉米。果穗储藏时,籽粒的胚部隐蔽,暴露的顶部有角质层和完整果皮的掩盖,可以很好的防止虫霉侵蚀,加之果穗储藏具有堆孔隙大(约占玉米体积的51%)、通风性能良好的特点,果穗储藏玉米的带菌量和呼吸强度较粒藏玉米小,储藏稳定性增加,玉米很少发生虫害。

      玉米的耐储性差,而高水分玉米的安全储藏更难。玉米收获到农户家里,不要急于入仓。把品种不同、质量不同、水分不同的粮食分开。利用收获后天气较暖的一段时间,将玉米穗摊开,堆放在朝阳的地上晾晒降水,并经常翻动,分层入仓。当水分降低到25%以下,再进入粮仓储藏保管。

      果穗储藏期间须加强温度、水分检查,注意不同部位有无果穗生霉现象,因为某些耐低温霉菌能在果穗的个别部位生长发育而导致果穗生霉、变质,而这种霉变往往并不反映在温度的生高,当发现粮堆温度上升时,霉变已很严重。当果穗上的籽粒水分降至安全水分时,即可转入粒藏。

 8、玉米储藏的特性是什么?
     玉米储藏有以下几个不利因素:原始水分高,呼吸旺盛,成熟度不均匀,吸湿性强,带菌量大,玉米的胚大,富含脂肪,易发生酸败;其中水分是影响玉米安全储藏的主要因素。
     玉米籽粒构成及分类。玉米由胚乳、胚、种皮和根冠等几个主要部分构成。玉米籽粒的颜色有黄色、白色、红色、紫色等,因品种而异,最常见的为黄色和白色。籽粒形状、大小和透明度等随品种类型而不同,如马齿型品种粒大,扁平近长方形;硬粒型品种粒小,近于圆形,透明度好。玉米籽粒中含有淀粉、蛋白质、脂肪和多种维生素。玉米籽粒中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含量均较多。
     对于角质型玉米来说,其胚乳全部为角质胚乳,坚硬呈半透明状,胚乳中含有较多的糖分及水分,成熟时因水分蒸散而种子皱缩。
     对于粉质型玉米来说,其胚乳全由粉质淀粉组成,籽粒乳白色,无光泽。
     玉米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流散特性、热特性、吸附特性等,这些性质直接影响玉米的正常储藏与保管。
     玉米的储藏特点。①玉米胚大,生理活性强。玉米的胚部几乎占全部粒体积的三分之一,占全粒重量的10-15%。玉米胚部大的特点给储藏带来很多不利。玉米胚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约含有全粒30%以上的蛋白质、可溶性糖和脂肪,适合霉菌生长和繁殖。由于具有这些亲水物质,所以吸湿性强,呼吸旺盛。玉米吸收及散发水分主要通过胚部进行,达到安全水分的玉米,胚部含水量小于全粒或胚乳,而水分大的玉米,其胚部含水量则大于全粒或胚乳。②原始水分高。在北方,特别是东北三省,收获季节气温低,加之果穗外有苞叶,使玉米在田间不能充分干燥,新收获的玉米水分一般在20%—35%之间,最高可达40%以上。即使秋雨少、日照好、成熟度高的情况下,玉米水分也在17%-22%左右。③成熟度不均匀,粒度差别大。玉米生长时,由于果穗的顶部与基部授粉时间不同,致使同一果穗上下部分籽粒成熟度不一致。加上目前杂交玉米成熟度不均匀、粉质多、角质少、组织松散、生理活性强,储藏稳定性自然降低。④玉米易生虫。玉米胚部营养丰富,可溶性糖含量较高,在脱粒时易受损伤,产生破碎粒,还有未熟粒等因素,容易感染害虫,受害虫侵蚀。⑤玉米胚部带菌量大、易霉变。玉米粒内所含脂肪及水溶性糖主要集中于胚部,胚部含脂肪高达30%,占整粒脂肪含量的77%-89%。酸败首先从胚部开始,并且胚部组织松散,易感染微生物。 
     玉米经过一段储藏期后,因其带菌量比其他禾谷类粮食高得多,因此容易吸湿、生霉、发酸、变苦等。不论常温常湿或高温高湿,其变化都与胚部酸度增加速度较快有关,这是玉米较其他粮食难以储藏的主要原因。


9、农户怎样安全储藏玉米?

      (1)适时收割,降水储藏。玉米要适时晚收,使茎秆中残留的养分继续向籽粒中输送,充分发挥后熟作用,增加产量,提高质量,改善品质。一般在完熟期收获,其特征是植物叶片变黄,苞叶呈白色而松软、散,籽粒变硬,并呈现本品种所固有的粒型和颜色,一般在10月1日以后开始收获,即不冻死不收获。

      玉米收获前后的关键问题是降水,分收获前降水和收获后降水两种方式。收获前降水的主要措施是站秆扒皮晾晒,可降低水分3~6%,增加成熟度,提高容重,可增加亩产5~7%。站秆扒皮晾晒时间要适时,既不能过早,也不能过晚,过早影响灌浆,降低产量;过晚失去站秆扒皮的意义,最佳时间在腊熟末期,籽粒形成一层硬盖时进行,方法是用手捋苞叶扒开,籽粒全部露在外面,接受光照,充分干燥,但在扒皮晾晒时,不要用力过猛,以免折断穗柄。收获后降水方法:一是田间晒铺子,晒棒子,玉米割倒后放小铺子,扒光棒子,下边垫一层玉米秸秆,既能防潮湿,又有利于降水;二是玉米果穗入场后进行,降水办法较多,具体办法是栈子降水,码趟子降水,入楼子降水,拴绳搭杆降水等,千方百计降低玉米含水量,确保玉米安全越冬。

      (2)选择适宜的储藏方法。①田间扒皮晒穂。田间扒皮晒穂即站杆扒皮晒穂,通常是在玉米生长进入腊熟期、末期(定浆期)包叶呈现黄色,捏破籽粒种皮籽实呈现腊状时进行。田间扒皮晒穂的时间性很强,要事先安排好劳力,适时进行扒皮。扒皮时把果穗上的包叶拔掉,让玉米果穗暴露在外,充分利用日光曝晒(晒10-20天左右),使果穗的水分迅速降低。田间扒皮晒穂的玉米,可使玉米水分比未扒皮晒穂的降低5%-7%,容重增加5%-6%,并能促使玉米提前7-8天成熟,使其营养成分逐渐增加,籽粒饱满,硬度增强,脱粒时不易破碎,品质明显改善,质量等级大大提高。实践证明,由于北方玉米生产及气候的特殊性,田间扒皮晒穂是促进庄稼早熟、增产增收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降低玉米水分的一个重要途径。

      ②果穗储藏。玉米的耐储性差,而高水分玉米的安全储藏更难。玉米收获到农户家里,不要急于入仓。把品种不同、质量不同、水分不同的粮食分开。利用收获后天气较暖的一段时间,把玉米穂摊开,堆放在朝阳的地上晾晒降水,并经常翻动,分层入仓。当水分降低到25%以下,再进入粮仓储藏保管。

      根据玉米的储藏特点,对于高水分玉米的保管最好采用果穗储藏。首先,果穗堆放其空隙度大(约占玉米体积的51%),利于通风、降水。其次,玉米穂轴对玉米粒有继续供给养分的作用,可以促进玉米成熟,改善品质,有利于储藏。另外,穂储时,玉米胚部没有外露,可以很好的防止虫霉侵蚀,增强玉米储藏稳定性。

      ③脱粒储藏。将已脱粒的玉米薄摊在晒场上晾晒降水。春晒是北方地区处理高水分玉米的黄金季节。正常年景的大面积春晒应在3月初至5月末(原始高水分玉米应在不迟于四月上旬铺地晾晒)。在铺晒时,要根据水分情况,先晒水分高的,后晒水分低的。晾晒玉米的厚度在4.5-7厘米。铺晒的玉米每天应翻4-6次。晾晒经验为:光照强、风力小时,向阳打垄,光照差、风力大时,顺风打垄。

      ④专用储粮装具。在自家院内,四周通风,在不接近建筑物的前提下,建储粮装具。粮食收割到农户家里,不要急着入仓,堆放在朝阳的地方。把品种不同、质量不同的玉米分开,高水分与低水分玉米分开。经过晾晒水分降低25%以下,温度在-5摄氏度以下,可以入仓储藏保管。晾干一层玉米棒,入仓一层玉米棒。玉米棒入仓时,要在仓房内中间部位,留出通风降温空隙,缩小高水分与低水分之差。

      冬季将高水分玉米装入专用储粮装具内,在自然风的作用下,可以促使装具内玉米水分不断降低。经一定时间自然通风后,玉米水分可降低3-10%,可实现冬季玉米安全储藏。既解决安全储藏问题,又达到降低水分的目的。

      实践证明,装具储粮不仅降水效果十分明显,为高水分玉米安全储藏提供了新的途径,而且在节约能源,降低费用,减少晒粮工时,减轻劳动强度,延长高水分玉米储藏时间,降低粮食损耗,保持粮食品质,提升出粉率,提高粮食售价等许多方面都有着十分显著的效果。

      (3)加强玉米的储藏管理。我省玉米储藏的重点是防鼠、防霉,其次是防虫。

      防鼠。农户储粮存在严重的鼠害损失,预防难度也较大。鼠害不禁造成粮食数量的损失,而且还传播各种疾病。鼠害的防治方法主要有生态法、生物法、物理法、化学法等。在实际储粮过程中,农户储粮应选用具有防鼠性能的粮仓,结合其他防鼠措施有效的控制鼠害,以确保粮食数量和质量安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防霉。玉米属晚秋作物,收获时原始水分较高,防止玉米霉变的关键因素为控制玉米的水分。秋季收获玉米时,应抓住秋季相对温暖干燥的天气,及时将玉米从田间收获回家,剥皮晾晒降水。经过晾晒初步降水后的玉米穗,存放于具有通风、防潮、防鼠措施的仓内。在春冬交替季节,气温回升,应采取有效的通风措施,降低玉米水分,防止玉米发霉。春季应加强穗储玉米的检查工作,如此时玉米水分高应适当摊开晾晒,防止霉变。

      防虫。根据储粮害虫的习性和传播途径,主要采取的防治手段如下:

      ①清洁仓具。经常、全面、彻底地做好清洁卫生工作,不但有防治害虫的作用,而且对抑制微生物发展,提高粮食卫生标准,都有着积极意义。

      ②隔离方法。将有虫粮食与无虫粮食,有虫器材与无虫器材严格分开储藏,同时采取必要的物理防治、机械防治和化学药剂防治手段。

      ③改善储粮条件。改善储粮条件是保证储粮安全的一个重要措施。要求做到不漏不潮,既能通风,又能密闭。保持储粮仓低温、干燥、清洁,使害虫不利于生长与繁殖,并消灭一切洞、孔、缝隙,使害虫无藏身栖息之地。


10、玉米为什么会发霉
      由于玉米具有胚部大、营养物质丰富、呼吸旺盛、带菌量多等特点。当水分超过安全储藏标准时,就会使其在储藏中比其他粮食更容易发热霉变。轻者品质下降,重者完全丧失食用价值。
      玉米在收获前就可能被黄曲霉素污染和带毒。玉米籽粒形成期遇干旱或害虫侵害严重时,均易污染黄曲霉。黄曲霉具有强致癌性,是一种肝脏毒素,与肝癌有密切关系。玉米上常见的真菌为黄曲霉毒素和镰刀菌毒素。
      在穗储中,常见发热霉变的部位一般在粮面下50厘米处与仓壁向内50厘米处组成的空间内,或在底层与仓壁返潮处。这主要是玉米入仓水分较高或者在储藏期间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使局部水分增高,霉菌在适宜条件下大量繁殖而造成的。
      在粒储中,常见发热霉变的部位在粮堆上层的30~60厘米处。
11、玉米发霉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玉米发生霉变的主要因素是水分。一些微生物可以进行危害活动的条件是不高的,引起粮食发霉的大多数霉菌在温度10℃以上,粮食水分在13%~15%、空气相对湿度75%就能生长。
      当温度接近20℃时,微生物活动加强,会使粮食迅速变质。
      当温度在20~30℃之间,粮食水分在15%以上就会大量繁殖。
      在高水分情况下,甚至0℃以下也能导致粮食霉变。
      如果把粮食水分控制在14%以下、湿度控制在70%以下时,霉菌就难以生长繁殖。
      在冬季寒冷干燥的气候条件下,可以采用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的办法,对粮堆进行通风,降低粮堆的温度和湿度,达到预防、延缓和消除霉变发热及虫害活动的目的,也可以采用翻动的办法来降低粮堆的温度和湿度。
12、玉米霉变经过哪些过程?
      
初期变质。初期变质是微生物活动开始加强的过程。在此阶段,玉米将出现颗粒鲜艳,散发出甜味,有出汗现象。
      变色:玉米逐渐失去原有色泽,接着变灰发暗。玉米胚部变色,俗称“起眼”。
      轻微异味:如玉米的酒味,一般玉米的轻微霉味,俗称“宿气”、“闷热气”等。
      玉米发潮:粮粒表面潮润,有“出汗”、“返潮”现象,散落性降低,用手搓或插入粮堆有涩滞感觉。
      粮粒变软:粮粒软化,硬度下降。
      粮温失常:粮温失常可能有发热趋势或已经发热。
      发现以上征兆,及时采取通风、晾晒、降温、降湿等措施,即可防止粮食生霉,减少损失。
      生霉。生霉是微生物在粮食上大量生长繁殖的过程。继初期变质之后,储粮中的湿热逐步积累,粮温可以每天2~3℃或更快的速度上升,出现明显的发热现象。同时,微生物大量繁殖起来,玉米胚部及碎粒断面霉变部位出现白色菌丝,“俗称生毛”,有轻霉味。在霉变一周以后,会产生各色孢子,多数为灰绿色、黄绿、蓝绿或黄褐、棕色、红色等,集中在胚部十分明显,变为毛状或绒状,“俗称点翠”,有辛辣气味。通常所说的粮食“生毛”、“点翠”就是生霉现象。
      生霉的粮食已经严重变质,有很重的霉味,具有霉斑,变色明显,营养品质劣变,还有霉菌毒素污染的可能。随着粮温上升,绿色菌落逐渐变为灰色或黑色,整个籽粒也渐变为黄褐色。当玉米散发出甜味时,若及时处理还可食用,当发展到点翠阶段,则食用品质锐减,严重者不能食用。由生毛到点翠仅需几天时间,一旦发热,不及时处理,就会腐烂。
      霉烂。霉烂是粮食霉变的后期阶段,是微生物使粮食严重腐烂的过程。粮食生霉,其生活力已大大减弱或完全丧失,粮食也就失去了生理上对微生物侵害的抗御能力,为微生物进一步危害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若环境条件仍保持对微生物有利,粮食中的有机物将遭到微生物分解,使粮食霉烂、腐败。

     13、玉米发热霉变后应怎样处理?
       由于粮食质量差、含杂多,引起的劣质霉变,要进行“四分开”(新与陈、干与潮、有虫与无虫、不同储种)。
      由于温差过大、水分过高引起的结露霉变,要对储粮仓进行通风换气,要适时地翻动粮面。
      由于粮食含水量增高而引起的发热霉变,应采取日晒,降低水分。
      因储粮害虫集聚而引起的发热霉变,应采取熏蒸杀虫或曝晒、过筛除虫处理。

      14
、如何预防玉米霉变?
      孔隙度的存在使粮堆气体的交换成为可能。孔隙度大,通风阻力小,气体交换容易,粮堆内湿热易于散发,对自然通风、机械通风有利,但对低水分粮食长期储藏不利。孔隙度小,气体交换不足,当某些部位湿热高时,粮堆内就会湿热郁积不散,易引起发热、霉变。
      因此,要尽可能地加大储粮部分的孔隙度,可解决粮食发霉问题。
      采用穗储方式储藏玉米,玉米入仓前先晾晒降水,装仓后加强储粮仓的通风,可以有效的防治玉米的霉变。
      15、人畜食用霉变玉米有哪些危害?
     霉变玉米易产生各种毒菌霉素,人畜食用毒素含量超标的玉米后,会出现霉菌中毒现象,长期慢性中毒能够诱发肝癌、免疫和生殖机能下降等疾病,急性中毒还能产生恶心、呕吐、头晕、头疼、腹痛、腹泻等症状,甚至死亡。人畜长期食用低剂量的霉变玉米,毒素会在体内沉积,构成健康危害。特别是对动物而言,毒素会在动物肌肉组织中有很高含量残留,而正常烹饪过程不会对毒素有破坏,因此可以通过动物组织对人类健康构成危害。现在,社会已经注意到药物残留带给人们的危害,而毒素残留的危害远比药物残留危害严重得多,却还没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16
、霉变玉米如何处理?
      产生霉变的玉米应集中收购、专仓储存,及时送质检机构检测,经检验毒素含量超标的玉米,只能作为其他化工用粮定向销售,严防流入口粮市场和用于饲料加工。

      17
、储存玉米穗的好处是什么?
     新收获的玉米由于玉米籽粒与穗轴之间还联系着,穗轴内的营养物质可以继续输送到籽粒内,使其达到充分成熟,且可在穗轴上继续后熟,促使淀粉含量增加、可溶性糖减少,改善玉米品质。可通过疏松的穗轴使籽粒不断散发水分,玉米穗储孔隙度大,便于空气流通湿气容易散发,高水分玉米经过一个冬季的自然通风可将水分基本降低到安全水分。采用穗储方式储藏玉米,玉米入仓前先晾晒降水,装仓后加强储粮仓的通风,可以有效的防治玉米的霉变。玉米穗储可使胚部受到穗轴的保护作用,可提高种子发芽率。



 

版权所有:通辽粮食行业商会 电话:(0475)8234669
商会地址: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区建国路世基大厦十五层
E-mail:tllssh@126.com  蒙ICP备19002393号-1  技术支持万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