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大豆的种植成本及利润
中国大豆种植成本及利润
根据国家统计局颁布的《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我国国产大豆种植净利润=产值-总成本,其中产值包括了大豆主产品和副产品产值,一般来说大豆主产品产值一般占96%以上。总成本则包括生产成本和土地成本,其中生产成本包括了物质和服务费用,其包括了种子费、化肥费等直接费用,也包括固定资产折旧、保险费等间接费用,生产成本还包括人工成本,主要指家庭用工和雇工费用。土地成本包括流转地租金和自营地折租两部分。
根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汇编统计,我国大豆种植净利润在2019年以前呈现递减,在2019年,种植大豆的净利润为-194元/亩,2021年才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42元/亩。而大豆主产区黑龙江的大豆利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21年种植大豆的净利润仍然为-35元/亩。
从大豆种植总成本来看,我国种植大豆的各类成本均呈现逐年递增的特点,截至2021年末,大豆种植总成本高达780元/亩,较2004年253元/亩,增长208%。从图3可以看出,大豆种植总成本中,生产成本占比相对较高,但所占比例有连年下降趋势,2021年末大豆生产成本435元/亩,占总成本56%,而2004年大豆生产成本占比高达75%。而土地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连年上升,2021年占总成本44%,2004年仅占总成本25%。
具体来看大豆种植成本中的各类成本占比,可以看出人工成本占比较为稳定一般在30%左右,但物质与服务费用成本占比不断减少,2004年占比46%,到2021年降至不足28%;而在土地成本中,由于我国流转土地不断发展,流转地租金占比增长速度较快,2004年到2021年所占比例从5%增长超过13%,相对来说自营地所占总成本比例变化较为稳定。
近年来,中国国产大豆种植发展较为缓慢重大原因是是玉米带种植扩张一定程度挤占了国产大豆的种植面积,农民种植玉米意愿更为强烈是因为自2017年以来,种植玉米的成本利润率始终高于种植大豆。截至2021年末,中国玉米每亩净利润约162元/亩,比大豆每亩净利润多近120元/亩,成本利润率约为14%,高出大豆近9个百分点。
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以减少大豆、玉米地之争,与大豆或者玉米单一种植相比,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可以在玉米基本不减产的同时增收一季大豆,进一步提高大豆生产效率、促进单产提升。根据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5 000万亩。
我国为了保证国产大豆的增产增量,2017年起开始实行“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的政策。从下表可以看出,我国对玉米生产者补贴是逐年递减,对大豆生产者补贴是逐年递增趋势,到2023年,大豆和玉米补贴差额普遍扩大至250元/亩。
美国大豆种植成本及利润
根据美国农业部统计,美国大豆的种植净利润=产值-总成本,大豆的总成本主要包括营业成本、劳动力成本及其他间接费用,其中营业成本主要包括种子费用、化肥费用、农药费用、定制服务费、电力燃气及其他燃料费用、维修费、灌溉税费以及经营费用中的利息支出。其中种子费用、化肥费用、农药费用、维修费用占据营业成本的85%。
由于美国大豆的机械化水平较高,90%大豆种植在无灌溉区。除了化肥费用波动较大,机械设备折旧费用、土地租入费用、种子费用、维修费用逐年递增,故美国大豆的种植成本也相应逐年递增。在美豆种植总成本中,除了营业成本外,占比第二高的为土地租入费用,主要原因是美国绝大多数农民都是租地种田,约 90%以上的土地都非农民自有。
美豆种植的总成本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美豆收入在2013年-2019年期间大幅下降,导致净利润跟随下降。2020年之后美豆收入有所反弹,截至2022年末美豆每英亩种植收入为710美元,是2000年每英亩种植收入182美元的3.9倍,2022年末美豆每英亩种植成本为620美元,是 2000年每英亩种植成本254美元的2.4倍,2021年末美豆每英亩净利润为88.5美元,较2021年同比回落26%。
美豆种植的成本利润率自2010年起始终高于中国大豆的成本利润率。2021年年末,美国种植成本513.6美元/英亩(换算后约为552.12元/亩),中国810元/亩,由于美国的整体机械化水平高,大豆种植规模效应明显,所以整体大豆的种植成本比中国要低。
巴西大豆生产成本
巴西的生产成本主要由经营成本和要素收入组成,经营成本包括可变成本 和 固定成本,可变成本包括种子费、化肥费用、农药费用、劳动力费用、机械和运输费用,行政管理支出、存储成本、税收费用、融资利息等,固定成本部分包括折旧、保养费用等。要素收入主要包括土地的机会成本以及固定资产的预期回报收益率巴西大豆生产成本从2019年40雷亚尔/60kg上涨到2022年100雷亚尔/60kg,主要原因是巴西雷亚尔汇率持续疲软,导致农户采购化肥和农业等生产资料的开支不断增加。根据CONAB数据统计,机械费用、肥料及种子所占成本涨幅最大。
02大豆产业链的压榨利润
大豆产业链成本与利润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是确定大豆压榨利润,其是油脂生产企业、大豆现货期货投资者关注的重点,对豆类产品价格走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压榨利润是指企业通过大豆加工形成产品的价值减去原料成本及加工费的总价值。根据原料大豆的出油率不同,压榨利润计算方法也不同。大豆压榨利润等于豆油价格乘以出油率加上豆粕价格乘以出粕率减去成本的所得数值。主要分为三种:进口大豆压榨利润、国产大豆压榨利润和大豆(期货)盘面压榨利润。
进口大豆出油率为18.5%,出粕率为78%,每吨大豆压榨后能获得0.185吨豆油和0.78吨豆粕。国产大豆出油率为16.5%,出粕率为80%,每吨国产大豆压榨后可以获得0.165吨豆油和0.80吨豆粕。
进口大豆的压榨利润主要取决于CBOT的期货价格、FOB升贴水、海运费、豆粕豆油销售价格以及其他生产成本和费用。
自2020年以来CBOT价格持续走高,2021年中大豆价格有较明显的回落,2022年年初起,大豆价格持续攀升,至2022年年中,大豆价格回落后在1400-1600美分/蒲式耳徘徊。大豆价格近两年来连续攀升的主要原因:1)受干旱、拉尼娜天气持续影响,南美大豆的产量存在较大波动;2)受美国通货膨胀影响,种植大豆成本上升,美农惜售大豆;3)俄乌冲突,带来一定粮食短缺恐慌,推动大豆价格上涨。
FOB价格主要决定因素是CBOT盘面价格,从FOB价格可以看出其走势和CBOT美豆价格走势基本一致。2014年起进口大豆的FOB报价自相对高位回落,从2015年至2018年维持在400美元/吨,2019-2020年FOB价格继续回落,在300-400美元/吨区间震荡,2020下半年起,FOB报价跟随CBOT大豆盘面价格持续走高,最高达到700美元/吨,后跟随盘面报价有所回落。
美豆:美国的大豆生产主要集中在以伊利诺斯州为中心的种植带,大部分处于美国中西部地区。而美豆出口的主要港口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墨西哥湾港【一般成为美湾大豆】,一个是太平洋的西北部港口【一般称为美西大豆】。美湾大豆基本约占美豆出口的80%。五大湖区和中西部的大豆产区的大豆主要是通过密西西比河的驳船运到墨西哥湾港口,再由此出口。美西大豆约占美豆出口量的15-17%作用。这部分大豆主要通过陆地运输达到港口。美湾大豆虽然内陆运输成本比美西大豆要低,但是由于美湾大豆的国际航运许经过好望角,运输时间拉长,所以整体运输成本将高于美西大豆。运输整体时长也高于美西大豆。
南美豆:南美整体交通设施较为简单,在巴西,汽车是大豆内陆运输的主要工具,公路运输成本占大豆销售成本的30%以上,另外,从巴西大豆主产区到港口的运输距离长。马托格罗索到桑托斯港大约距离为1200英里,每吨的内陆运费折合高达100美元,与美国相比,要高出70美元。从产区帕拉那州到主要港口距离约600公里,运输费用在非收获季节约30美元/吨,收获季节约55美元/吨。因此巴西大豆主要经由陆路运输到港口,且内陆运输费用明显高于美国。
相比于巴西,阿根廷内陆和美国类似,存在一条帕拉纳河,正好从潘帕斯草原的中心穿过,为阿根廷大豆提供了一条廉价的运输线。但是由于阿根廷整体运输设施仍然不及美国,故整体内陆运输费用较高。
综上,南美巴西、阿根廷等大豆主产国交通运输条件总体比较落后,铁路运输不发达,主要还是靠成本高昂的汽运,这在大豆的收获季节严重制约了大豆的出口。
国际海运成本:影响海运费的主要因素是该国的经济水平,总体经济向好,国际贸易增加,运输货物量增加,船运费自然由于需求的增加而上升。如果经济萎缩,运输货物减少,价格自然下跌。
海运成本影响进口价格。我国大豆难以自给自足,进口依存度超过84%。中国大豆进口来源地主要是美国、巴西、阿根廷等美洲国家。进口需要30天-45天的船期,海运成本占进口成本比重较高,海运成本对进口量和大豆价格有重要影响,海运费用和汇率波动会加大运输的不确定性。海运成本我们可以通过CNF和FOB报价进行简单的估算,从2019年到2022年,可以看出大豆的海运成本在不断增加。2022年9月美湾大豆海运成本较2020年初增长78%,巴西大豆海运成本较2020年初增长97%,阿根廷大豆海运成本较2020年初增长95%。
转自中华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