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通辽民营粮食购销行业商会官方网站!
大豆
当前位置:首页 - 市场行情 - 大豆

中国调整大豆贸易策略 以应对国内过剩

作者:sysadmin 来源: 时间:2025/8/13 浏览:9 次 字号:【 】 【关闭

  

中国长期以来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其需求变化深刻影响着国际农产品贸易格局。然而,随着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及中美贸易摩擦持续,中国正悄然调整大豆产业链的贸易策略,通过出口豆油和进口阿根廷豆粕实现供需再平衡。

豆油出口激增反映供需结构性变化

2025年上半年中国豆油出口量达12.7万吨,已超过2024年全年水平,主要流向韩国、马来西亚和印度等食用油需求旺盛的市场。这一反常现象源于国内消费疲软与全球生物柴油需求激增的双重驱动。国泰君安期货分析师表示,这体现"中国需要豆粕而其他国家需要豆油"的全球植物油市场再平衡。美国可再生柴油产业消耗了本土近半数豆油产量,而南美国家因生物燃料掺混政策限制出口,进一步推升了国际豆油价格。反观中国,豆油商业库存自5月以来激增70%至112万吨,压榨企业为保障豆粕供应维持高开工率,意外创造了出口盈余的套利空间。

开辟阿根廷豆粕渠道降低对美依赖

中国首次试水阿根廷豆粕进口,标志着贸易多元化战略落地。尽管2019年已批准阿根廷豆粕准入,但直至阿根廷下调出口关税提升竞争力后,贸易才实质性启动。邦吉集团近期向中国买家出售至少两批高蛋白豆粕,此举既是对南美供应链的测试,也向美国传递明确信号——若巴西供应不足,中国宁愿启用闲置压榨产能转而进口豆粕,也不愿增加美豆采购。斯通艾克斯金融公司首席大宗商品经济学家阿尔兰·苏德曼表示,中国购买阿根廷豆粕的行为向美国传递明确信号:如果巴西无法完全满足中国的需求,中国愿意牺牲国内压榨产能也将避免购买美国大豆。这凸显中国在中美贸易博弈中构建替代供应链的决心。

战略调整背后的双重动因

当前贸易流量的转变虽规模有限,却具有显著的战略意义。一方面,国内餐饮消费收缩导致油脂过剩,与国际生物柴油热潮形成价格差;另一方面,中美贸易关系紧张迫使中国未雨绸缪。中国压榨企业通过"高开机保粕弃油"策略维持饲料原料供应,而阿根廷豆粕进口则提供了规避美豆供应链风险的备选方案。这种结构性调整或将重塑全球大豆加工贸易格局,特别是在地缘贸易冲突常态化背景下,中国正通过产业链细分领域的灵活布局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转自中华粮网
版权所有:通辽粮食行业商会 电话:(0475)8234669
商会地址: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区建国路世基大厦十五层
E-mail:tllssh@126.com  蒙ICP备19002393号-1  技术支持万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