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田野里金灿灿的稻谷早已经成熟,趁着天气晴好,南宁市宾阳县广大农村正抓紧时间抢收稻谷。为保障粮食丰产丰收,今年,宾阳县按照中央和自治区决策部署,多措并举抓好粮食生产发展。全县预计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12.58万亩,同比增长0.4%,其中水稻87.38万亩,同比增长0.8%;粮食产量预计达36.86万吨,同比增长0.49%,其中水稻产量预计达31.18万吨,同比增长0.42%。
宾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工作,印发《宾阳县2022年稳定粮食生产工作方案的通知》(宾办字〔2022〕12号),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有力统筹部署推进全县粮食生产重点工作。今年年初,宾阳县政府及时将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分解下达到乡镇、到村屯,切实压紧压实粮食生产责任。
为加大奖励扶持,认真抓好各项种粮补贴政策宣传和落实,安排专项资金对种植规模25亩以上的种粮大户进行补贴,有效提高了种粮收益,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截至目前,累计发放种粮补贴资金2700多万元,通过种粮补贴发放,弥补农资成本上涨带来的种粮效益下降;南宁市本级财政早稻种植补贴、中央财政的稻谷生产者补贴发放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开展中。大力推广新技术种植,宾阳全县完成大豆玉米带状种植2581亩,完成任务的129%。2022年宾阳全县规模种植25亩以上粮食经营主体达到1473家,种植面积同比增加2.4万亩。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扎实开展农田保护建设系列工作。一是专项开展基本农田保护行动,组织开展铲除草皮、速生桉等专项整治行动10多次,累计完成清退非粮作物面积7080亩,查处农村乱占耕地建房56起,宾阳全县共恢复粮食种植面积2500多亩。二是制定出台撂荒地治理政策,引导粮食经营主体通过代耕代种等方式帮助缺乏劳动力的农户种足种满,增加粮食生产面积408.5亩。三是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宾阳全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0万亩。四是积极推广秸秆还田、绿肥高产种植等技术,大力培肥耕地,通过宾阳县2022年国家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建设,全年累计创建水稻面积7万亩以上,种植面积相对集中连片,辐射带动10万亩以上粮食生产。
在稳定粮食面积、产量的基础上,通过打造宾阳古辣香米品牌,不断延长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与华南农大合作共建“古辣香米研究院”,与广西农科院水稻所建立宾阳工作站,开展古辣香米良种联合攻关,培育引进推广优质水稻新品种,开展“古辣香米·米香知故乡”高铁冠名列车活动,进一步提升“古辣香米”知名度。目前,宾阳古辣香米已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入选第四批广西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下一步,宾阳县将坚持把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作为全县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和头等大事,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毫不松懈抓好粮食生产发展,实现粮食面积和产量“双增”。
宾阳:村民“坐在家里”收稻谷
眼下正值晚稻收割时节,宾阳县武陵镇云梯村村民周敬审种植的300多亩水稻亟待收割。今年周敬审并没请农机手下田,而是与登门的客商叶老板谈起了生意。经过磋商,叶老板以每亩30元左右的价钱负责收割并处理稻草,他只需在家静候稻谷送上门。
既要安排农机收割、又要组织人工处理稻草,每亩30元岂不是要赔本?叶老板向记者道出其中奥妙:“我在镇上开了家草帘厂,收割后的稻草直接进厂做草帘,肯定有得赚。”据南宁市农业农村局派驻云梯村党总支书记助理孙权介绍,这种“打包”模式在当地已日渐成熟,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单位面积产出,从源头上有效预防秸秆焚烧造成的大气污染,也为不少村民提供了就近就业的岗位。“一天能挣百来块钱,比往年自己种地来得快。”正在田间捆扎稻草的村民巫寿芳说。
据了解,宾阳县是我国首批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全国第五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全县拥有各类农机超过4万台(套),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接近90%,粮食生产机械化及社会化服务程度位居广西前列。该县高效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组织农技人员下乡检修各类农机具逾1.2万台(套),并开展了2期农机驾驶员培训班。与此同时,该县还扎实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全县先后培育形成100多个各类秸秆收储运社会化服务组织,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