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通辽民营粮食购销行业商会官方网站!
稻谷
当前位置:首页 - 市场行情 - 稻谷

上海138万亩水稻,正成国家粮食安全“种源地”

作者:sysadmin 来源: 时间:2025/9/25 浏览:9 次 字号:【 】 【关闭

  

在科研成果上密集产出,“松江大米”“崇明大米”“优糖米”等优质农品摆上市民餐桌。

上海138万亩水稻,正成国家粮食安全“种源地”

这两天,上海松江、宝山多地稻田已呈现一片金黄。早熟国庆稻“松早香1号”、优质晚粳“松香粳1018”“松香粳1855”等不同地产品种,随着各自完成生长周期,即将摆上上海人的餐桌。

上海是水稻消费大户。考虑到本地人喜欢口感偏软、含水量充足的大米,近年来,各郊区都在努力培育自己的地产水稻品种。“松江大米”“崇明大米”这些农产品品牌,也经由各大生鲜销售渠道,成为百姓家喻户晓的消费选择。

不过,上海的水稻种植面积并不大,138万亩的体量放在全国,远远不及农业大省、大市。如果没有东北大米、江苏大米大量进入上海市场,上海地产的“口粮”远远不能满足老百姓的需求。

但上海有限的水稻种植面积,却为全国的粮食安全和农业科技进步作出了不容小觑的贡献。在上海农业科研人员多年潜心研究新品种的基础上,今年7月底,全市三大农业科技创新空间之一“张江种谷”奠基,国家级的科创“尖子生”张江,将全力发展种业。这138万亩水稻,让上海以另一种方式走进了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布局:它被寄望成为“种源地”,成为全国水稻创新的策源地。

影响全国的“种源地”

优化作物布局和品种结构,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深度融合,全面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2025年上海市水稻栽培技术意见》为今年的水稻生产画下了清晰的蓝图——以大面积单产提升为主线,坚持绿色与高产结合、节本与增效兼顾、产量与品质并重。品种结构上,明确提出要提高早中熟品种比例,使早中熟与晚熟品种比例达到5:5,形成“早有收成、晚有保障”的双重保险。

其中,一系列优质品种进入主推目录:南粳46、松香粳1018、银香38、沪软玉1号、宁香粳9号,以及杂交稻申优28等。而这些名字背后,是上海科研人员十余年如一日的坚持与探索。

走进上海农科院的试验田,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水稻中心副主任孙滨常常和团队伙伴在秧苗间蹲下,仔细查看分蘖(禾本科等植物在地面以下或近地面处所发生的分枝)情况。她所参与研发的申优28,如今已成为上海最具代表性的杂交粳稻之一。在上海本地的制种面积超过6000亩,还推广至长三角乃至江西、湖北等稻区。

与之相映成趣的,还有松香粳1018。这是支撑“松江大米”品牌的核心品种,产量稳定在每亩1100到1200斤,以香软的口感著称。

在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上海农科种子种苗有限公司董事长白建江看来,这两款明星产品各司其职。申优28解决的是“有的吃”的问题,而松香粳1018则回应“吃得好”的需求。

上海种业的特点,不仅仅体现在品种多样性上,更在于从科研到推广的完整链条。上海农科种子种苗有限公司,作为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的子公司,承担着科研成果转化的平台角色。他们在全市建立了10个千亩机械化制种基地,牵头组建联合育种平台,将科研院所研发的新品种快速送到农民的耕地。以申优28为例,企业不仅提供种子,还配套提供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等技术指导,实现了“良种+良法”的落地。

这套机制让上海水稻“虽然面积不大,却能辐射更远”。孙滨说:“上海的稻田可能不多,但这里出的品种可以走向全国。”

这正呼应了《2025年上海市水稻栽培技术意见》提出的总体思路:优化作物布局和品种结构,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粮食生产能力。这不仅是口号,更有精细的技术措施:不同茬口、不同品种,对播期、栽插密度都有严格要求。

例如,“国庆稻”需在4月中下旬播种,5月上中旬移栽,每亩基本苗控制在9万到11万株;申优28等晚熟类高产杂交稻则宜在5月上旬播种,5月底至6月初移栽,以充分发挥增产潜力。从整地、施肥到水浆管理,上海水稻种植的规划对“稳产”的把控几乎细化到了田间的每一个环节。

科研人和政策文件,仿佛在两个不同的场景里共同瞄准了同一个目标。于是,上海水稻的现状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格局:面积不大,却在科研成果上密集产出;不是“粮仓”,却成为了“种源地”。

“精准”满足小众需求

让需要的人吃得到、吃得起。优糖稻不仅能控糖,还能调节肠道功能,对血脂和体重管理也有好处

在上海稻田里,科研人和农户面临着一条并不轻松的平衡线:既要确保主粮稳产保供,又要满足消费者越来越多元化的饮食需求。这条线既关乎饭碗安全,也关乎生活品质。

在上海农科院作物所的水稻中心副主任杨瑞芳的办公室,冰箱里摆放着一袋袋标记着不同编号的稻谷样品。作为副研究员,她研究功能稻已经20多年,其中就包括一种听上去并不熟悉,却实实在在改变了很多人餐桌选择的稻米——优糖稻。

对糖尿病患者而言,一碗普通米饭往往意味着餐后血糖的快速上升。杨瑞芳的研究目标,就是找到一种“让米饭也能安心吃”的解决方案。普通大米的抗性淀粉含量不到0.5%,而她带领团队培育出的优糖稻,抗性淀粉含量可以达到14%以上,是普通大米的数十倍。这让优糖稻的血糖生成指数(GI值)从普通大米的80左右降到48.53,进入了低GI食品的范围,相当于把米饭从“升糖快车”变成“慢行列车”。

原理并不复杂。一般的淀粉在小肠里很快就被分解吸收,血糖自然“噌噌”往上走;而优糖稻中的抗性淀粉更像一群“顽固分子”,一路坚持到大肠,才慢慢被肠道菌群分解发酵。这不仅避免了餐后血糖飙升,还能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短链脂肪酸,改善肠道环境,增加饱腹感。换句话说,优糖稻不仅能控糖,还能帮助调节肠道功能,对血脂和体重管理也有好处。

然而,要把这种科研设想变成田间的成果并不容易。第一代优糖稻在2010年就曾推出过,被称作“优糖米”,但产量低、价格高,口感偏硬,在市场上“叫好不叫座”。当时一斤米要卖到50元,注定只能是少数人的选择。杨瑞芳团队并没有放弃,而是通过迭代更新,从化学诱变到分子标记育种,再到小孢子培养加快育种周期,硬是把科研难题啃了下来。如今的第三代第四代优糖稻,亩产已能稳定在900到1000斤,相比十几年前翻了个倍,市场零售价也逐步降到每斤不到20元,终于让这款功能稻从实验室走向了广阔的餐桌。

在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庄行综合试验基地里,仍有百余种优糖稻品种在进行测试。杨瑞芳补充说:“优糖稻还在不断进步,我们也在试着摸索更好的口感。”这些试验田像是科研与市场之间的桥梁——既是科研人员验证新品种的重要场所,也是他们调整方向、改进口感的“实验场”。科研人员并不满足于“能控糖”,还希望它能“更好吃”,让更多人愿意把它端上餐桌。

如果说在早期,优糖稻更多是糖尿病人“不得不选择”的替代品,那么今天,它正在被越来越多注重健康的人士主动选择。年轻人追求控糖饮食,健身人群讲究低GI餐单,中老年人更加注重膳食均衡。再加上国家层面不断倡导更健康的饮食,推动低GI食品的推广与消费习惯的改善,优糖稻的舞台正在被一步步扩大。

即便如此,如何让消费者接受,仍是横亘在科研与市场之间的坎。

杨瑞芳说:“科研要走出实验室,才能真正影响社会。”所以不断开拓新的产品线,满足日新月异的消费需求就很重要。她和团队与企业合作,不再局限于卖大米,而是不断开发代餐粉、米线、速食米饭等产品,甚至与其他谷物混合的重组米,把功能性优势嵌入食品产业链。这样一来,既能发挥优糖稻控糖作用,又能通过加工弥补其口感不足。

目前,优糖稻系列产品已登陆电商平台,一斤价格在10到20元不等。从实验室走进市场,从科研论文走进寻常百姓家,优糖稻的旅程并不轻松,却正在逐渐打开新局面。

与动辄百万亩推广的主粮品种相比,优糖稻注定难以覆盖所有人的餐桌。但它的价值并不在于“大面积”,而在于“精准性”——让需要的人吃得到、吃得起。这种“小众需求”的满足,本身就是对粮食安全内涵的延伸。

建粮食安全“缓冲区”

从培育耐高温水稻,到智能化栽培管理,再到种质资源的收集利用,把自然带来的不确定性降到最低,回到138万亩的基本目标——粮食安全。

“技术再先进,水稻很大程度上还是看天吃饭。有的年份气候不好,就不可避免地会减产。”白建江的话点出了一个朴素却严峻的事实:再强的科研和品种,也无法完全摆脱自然的制约。

正因如此,农业科技的意义才显得格外突出。就算有不可控的因素,也要通过技术赋能,把自然带来的不确定性降到最低。从耐高温水稻的培育,到智能化栽培管理,再到种质资源的收集与利用,这些努力正在为未来粮食安全构建起更大的“缓冲区”,让中国人的饭碗在风雨之中依然端得稳。

在这一点上,上海的前瞻布局尤为典型。张江种谷作为全国首个以种业为主题的科创平台,正尝试把人工智能、基因编辑引入育种环节,探索“设计型育种”。过去,一个新品种从实验室到田间往往要10年以上,而借助基因检测和AI筛选,可以在苗期甚至种子阶段就预测产量、抗病性和品质,大幅缩短研发周期。这不仅提升了科研效率,也让水稻应对未来挑战更具底气。

与此同时,科研团队还在进行更“接地气”的试验。在白建江的试验田里,耐高温水稻的研究已成为常态。通过人工加温装置模拟高温天气,他和团队观察稻株在抽穗、灌浆期的表现,筛选出更耐热的品种。白建江直言:“我们要保证,不管是40摄氏度还是暴雨高湿,都能种出粮。”在气候多变的当下,这样的研究无疑为未来储备了保险。

更长远的保障来自于种质资源。孙滨参与的全国第三次种质资源普查,让她在浦东、奉贤、闵行等地发现并收集到一批濒危品种,其中有耐盐碱、耐高温的稻谷,也有特殊糯性作物。这些“遗落的种子”或许短期内无人问津,但在未来的极端环境下,可能就是突破瓶颈的关键。正如孙滨所说:“我们今天做的事,可能要10年、20年后才显出价值。”

科研突破只是第一步,产品能否真正走向消费者,还需要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的加持。

与普通米相比,优质稻、功能稻更依赖品牌口碑来打动消费者。上海已有“松江大米”“崇明大米”等区域品牌尝试,通过统一包装和产地背书来塑造形象。但现实中,大米市场长期存在“溯源难”的问题。比如“五常大米”在全国知名度极高,但假冒、掺混现象让消费者难以分辨真伪。未来要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就必须在溯源技术、检测手段上不断升级,建立起透明的品牌信誉。只有这样,科研成果才能真正变成市场认可的产品。

一个生动的例子是“崇尚217”。这是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历时7年培育的优质粳稻新品种,既高产抗倒伏,又软糯香甜,解决了长期困扰育种界的“好种不好吃、好吃不好种”的矛盾。2024年,这个品种以102万元的价格完成15年独占使用权转让,创下上海常规稻种转让的新纪录。在崇明东滩的试种中,8000余亩“崇尚217”亩产稻谷约1200斤,亩产值超过3200元,被视为科研成果成功变现的标志。这背后折射的正是农业价值观的转变:过去看“一亩地产多少斤”,现在更看“一亩地产多少价值”。

中国水稻产量长期位居世界第一,但在粮食格局中,也不能忽视一个事实:我国在其他主要粮食作物上的技术积累并不均衡。与水稻相比,玉米和大豆的单产水平仍落后于国际一流水平,种质自主可控程度也有差距。这种差距意味着,中国粮食安全的隐忧依旧存在。“这也是张江种谷布局建设的根本意义所在。”孙滨说。

转自中华粮网
版权所有:通辽粮食行业商会 电话:(0475)8234669
商会地址: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区建国路世基大厦十五层
E-mail:tllssh@126.com  蒙ICP备19002393号-1  技术支持万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