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走进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老王坡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可见平整的农田集中连片,大型平移式喷灌机在麦地里缓缓移动,长达数百米的钢架如展开的喷灌“双翼”,大量喷头将细密的水花均匀洒在田间,滋润着片片麦田。“地里的喷灌机利用手机App即可操作,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水流量大小、行走速度、喷头高度和角度等。”西平县人和乡种粮大户丁军华说。
针对河南省近期气温日渐升高,降水量较往年偏少,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小麦亟需补水的实际情况。河南省各地抢抓时机,积极组织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主和“小农户”,开动全部农田水利设施,卷盘式喷灌机、指针式喷灌机、迷宫式滴灌带等齐上阵,加快浇灌小麦拔节孕穗“增产水”,为夏粮生产夯实基础。
在周口市沈丘县周营镇周营村的优质高产小麦示范基地,自走卷盘式喷灌机正在为麦田喷灌拔节孕穗“丰产水”。
在周口市商水县8万亩高标准农田核心区内,田间的平移式喷灌机喷洒出朵朵水花,为小麦生长补足水分,灌溉后的麦苗显得翠绿有劲,在该核心区内流转2100亩土地的种粮大户邱守先一边用手机远程操作灌溉设备,一边夸赞道,“现在种地和以前不一样了,灌溉、施肥都是智能化设备,供电公司的工作人员帮着检查了供电设备,一切都正常,我们浇地更放心了。”
小麦要高产,肥水是关键。在商丘市睢县尤吉屯乡马吉营村的麦田里,为加快灌溉速度,种粮大户王红军正在加紧铺设滴灌带。“滴灌技术是将水和肥料通过管道系统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可以最大限度提高水肥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还能有效防止土壤板结和盐碱化。”睢县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研究员张中原一边指导王红军进行滴灌带铺设,一边说。
从滴灌带的间距确定、铺设方向,到与首部枢纽的连接,每一个细节张中原都耐心讲解、示范。同时,详细介绍了水肥一体化设备的操作要点,包括如何根据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精准调控施肥量和灌溉量。“以前大水漫灌,费水费肥不说,还容易造成土壤板结,现在用了滴灌技术,水肥直接到根部,省水省肥省工还增产,真是一举多得!”王红军高兴地说。
“在浇水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浇足浇透,特别是豫中豫东地区,浇好这次孕穗水,不仅可以增加穗粒数,而且对小麦后期灌浆也十分有利。”河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研究员毛凤梧提醒,同时各地要加强病虫害监测预报,科学制定防治预案,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时指导农民开展综合防治,减轻病虫的危害。
在焦作孟州市城伯镇东后津村田间,当地村民正在利用喷灌设施抗旱浇麦。
在新乡市获嘉县位庄乡新村村的麦田里,麦秆挺拔,麦苗碧绿,长势喜人。获嘉县好收成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喜亮查看过田间小麦墒情后说,“过去浇一遍水人都要‘脱层皮’,拖着管子满地跑,千把亩地得折腾个把月,现在备齐了喷灌、滴灌等浇水设备,1个人能管100多亩地。”几天前,李喜亮就为所流转的1200多亩地的小麦浇完“孕穗水”,“麦子喝饱了水才能长得壮,我准备过些天再浇一遍水,今年定能有个好收成。”
目前,河南省大部已连续1个月无有效降水,加之近期气温持续偏高、大风日数多,土壤失墒加快,墒情不足麦田快速发展。4月7日,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紧急下发关于切实做好抗旱浇麦的通知,督促各地要把抗旱浇麦作为当前的紧急工作来抓,并组织9个小麦“一喷三防”及抗旱浇麦工作指导组分赴全省各地,示范带动农户科学开展抗旱浇麦,为夏粮生产保驾护航。
据农情调度,截至4月14日17时,河南省小麦受旱面积为958.2万亩,较4月13日减少5.7万亩。全省各地积极组织动员农民开展抗旱浇灌,自4月1日以来,已累计抗旱浇麦3630万亩次,较4月13日增加540万亩次。4月14日,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召开抗旱浇麦暨“一喷三防”视频调度会议,分析旱情发展趋势和影响,推动小麦后期管理扎实开展。
小麦浇水有讲究,农谚说,“一水晚,二水赶,三水看。”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和防灾减灾专家指导组顾问、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介绍,拔节孕穗期的小麦根、茎、叶、蘖、穗等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同时进入旺盛生长期,需水需肥量激增。在此期间,小麦的茎秆迅速伸长,叶片面积不断增大,根系进一步扩展,幼穗加快分化,需要充足的水分来维持其正常生理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这就需要赶早浇灌拔节孕穗水,满足此期足够的水分需求,稳定成穗数、促进穗花发育成粒。
针对当前河南省麦田旱情持续加重的态势,郭天财提醒,当务之急是要抓紧抓好抗旱浇麦工作,各地充分挖掘水源,利用各种水利设施和抗旱机具,广泛动员组织农民群众开展科学抗旱浇麦,努力做到能浇一亩是一亩,多浇一分是一分,最大限度满足小麦生长对水分的需求;没有水浇条件的丘陵旱地,可因地因苗制宜,适时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和含有聚谷氨酸、黄腐酸钾等水溶性肥料,并注意加大喷水量,以减缓旱情对小麦生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