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通辽民营粮食购销行业商会官方网站!
小麦
当前位置:首页 - 市场行情 - 小麦

山东威海:种粮大户“慧”种田 挑起春耕“金扁担”

作者:sysadmin 来源: 时间:2025/4/23 浏览:11 次 字号:【 】 【关闭

  

春雷响,万物长。四月的临港区田野上,春潮涌动,生机盎然。近日,在威海临港区汪疃镇于家英村的麦田里,“85后”种粮大户曹作伟正指挥工人操作行走式高腿四轮打药机,均匀喷洒着防治纹枯病的药剂。他的身后,600亩小麦随风起伏,绿浪翻涌。“去年亩产突破1000斤,今年加装了滴灌系统,产量还能再提一提!”这位年轻的“新农人”话语间透着自信。

今年以来,威海临港区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积极动员“新农人”不误农时,以规模化经营、机械化生产、科学化种植,积极为临港区全年粮食丰收和农业发展夯实基础。

2023年,曹作伟流转了汪疃、蔄山镇的600亩土地种植小麦、玉米。从最初亩产800斤到如今稳定在千斤以上,他的“秘诀”藏在田间轰鸣的机械声中——价值70余万元的拖拉机、播种机、打药机等设备组成“钢铁战队”,让施肥、打药、收割效率提升三倍;今年,新铺设的滴灌管道如毛细血管般延伸至每垄土地,节水节肥的同时精准调控墒情。农忙时节,他雇用的10余名工人只需辅助操作机械,便能完成传统耕作模式下数十人的工作量。前不久,参加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后,他更将测土配方施肥、“一喷三防”等技术引入田间,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不同地块的肥力数据和植保方案。“现在种田光靠经验不行,得让数据和科技说话。”曹作伟笑道。

距此不远的临港区汪疃镇翠峡口村,欣源家庭农场的联合收割机正进行保养调试,这是种粮大户于道金的“钢铁伙伴”。2023年,于道金流转了汪疃镇的1400亩土地,建立起全程机械化生产体系。“从深耕、播种到收割,10台(套)大型农机具一应俱全,每亩节省人工费用百余元。”于道金介绍。

去年,欣源家庭农场累计生产优质小麦、玉米共计160多万斤,今年,示范种植的优质小麦已纷纷拔节生长,集成秸秆还田、深耕深松等技术后,预计亩产可达1200斤以上。这些规模化“新农人”的崛起,正悄然改变着传统农业的面貌。

临港区的春耕图景中,科技与政策共同托举起“金扁担”。临港区5万亩小麦田里,91%的麦苗达到一二类标准,这背后是农技人员“把脉开方”的成果:指导群众完成麦田镇压5万亩、追肥1.5万亩,2000人次农户在16期田间课堂掌握了植保要领;农机检修车间内,1200余台套设备完成“体检”,近50名技术员通过专项培训提高专业技能;农资仓库里,种子、化肥储备量较往年有所增加,价格监测专班每日巡查市场,确保春耕物资量足价稳。

在政策扶持下,50亩以上规模经营的“新农人”中,“80后”“90后”占比超五成,他们既扛起粮食安全重任,又化身技术推广“二传手”,破解了部分农民不愿种、不会种的困境,有效助力农作物稳产增产。“政府给政策、给技术,我们种粮更有底气!”曹作伟的话道出众多“新农人”的心声。

未来,威海临港区将狠抓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田块方整化、沟渠标准化、道路网络化、灌溉节水化”模式,并围绕破解“管护范围广、难度大、经费不足”等突出问题,临港区构建多元化管护长效机制,确保“建成一亩、管好一亩、见效一亩”。截至目前,临港区已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4.4万亩,覆盖约40%永久基本农田。“与此同时,威海临港区还将结合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以种粮大户为引领,聚力打造一批千亩以上高标准农田高产示范区,推动粮食产能实现稳步提升。”威海临港区社会事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转自中华粮网
版权所有:通辽粮食行业商会 电话:(0475)8234669
商会地址: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区建国路世基大厦十五层
E-mail:tllssh@126.com  蒙ICP备19002393号-1  技术支持万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