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麦市不火。
跨入七月,麦市未能一路高歌,而是逆市降温,持续小幅下行。此前备受青睐的优质小麦也未能独善其身,主产区价格普遍走弱。酷暑难熬,粮食人又开始心里发慌。
多重因素叠加,麦市七月遇冷
替代效应减弱:进口玉米持续拍卖投放,缓解了供应偏紧态势,饲企采购小麦积极性下降,小麦饲用替代需求随之递减。
储备采购收尾:地方各级粮库轮换储备采购已近尾声,对小麦市场的支撑作用逐步减弱。
托市效应暂缓:河南、安徽、河北等省份托市收购虽有序推进,但初期收购库点偏少,收购量有限,虽能发挥兜底作用,却难以有效提振行情。
粉企承压降价:进入消费淡季,面粉需求惨淡,作为占据麦市收购主体C位的粉企纷纷推出了降价、搭赠、促销、伴手礼等大力度营销措施,依然难抵滚滚热浪冲击,开机率不断下滑—头部粉企维持在六成左右,中小粉企则在三成上下。亏损压力之下,粉企不得不降价收购小麦。
贸易商恐慌抛货:雨季与高温交织,简易储存的小麦易出现发热、异味等问题,部分贸易商恐慌性出货,选择落袋为安,导致市场上量激增,成为压低价格的一根稻草。
农户跟风售麦:部分农户再次踏入卖落不卖涨的怪圈,选择售麦止损,客观上增加了市场供给。
市场初现转机,反转迹象渐显
粉企补库启动:头部粉企的促销组合拳初见成效,经销商抓住低价窗口期补库;中小粉会经过半个月消耗,小麦库存已降至低位,补库成为刚需;短期内,部分粉企或小幅涨价吸量,有利于行情止跌企稳。
饲用需求仍在:进口玉米投放量难以满足饲企的采购需求,低价小麦仍然是饲用替代的优选。随着麦价回落,饲企择机采购将为市场注入动力。
托市作用增强:河南、安徽、河北等省份托市收购库点持续增加,收购量逐步上升,托底效应将进一步显现。据统计截止6月30日全国各类粮食经营主体累计收购小麦5415万吨,占总量超四成,后续收购的“虹吸效应”有望推动行情上行。
供应压力缓解:储粮条件较好的贸易商仍在观望,而储粮条件有限的粮商大部分已完成出库,近日粉企收购量已呈现逐日递减趋势,以价换量现象将减弱。
展望后市,振荡中存在机会
区域供需关系决定价格高度:当前河南粉企收购价稳定在1.21-1.22元/斤,河北维持在1.2-1.22元/斤,山东则在1.21-1.23之间,难以实现跨区流动。不同地区粮库、饲企、粉企、粮点的布局已基本稳定,收购主体的收储规模、粉企、饲企的消耗量等将是决定区域内小麦价格的关键因素,后期供需关系打破后才有望改变现有格局。
粉压库存高位制约价格上涨:当前头部粉企小麦库存多数维持在30-40天,中小粉企维持在10-30天,具有较强的抵御市场波动能力。入伏在即,面粉消费将持续疲软,粉企不存在大幅补库的动机,麦价上行的压力依然较大。
玉米供需将迎来新格局:8月份部分地区新玉米将上市,9月份迎来丰收季,玉米价格下行的概率大幅增加,饲企采购小麦的可能性也随之大幅降低。
粮库收储将进入收官:各地粮库的竞价采购正在有序展开,有望在未来两个月内陆续收官,对小麦市场的影响将逐步趋弱。
面粉消费转旺带动需求增加:8月中下旬各类学校开学,伏季过后天气转凉,有利于面粉消费逐步转旺,粉企对小麦的刚性采购需求将增加。
整体来看,小麦市场供强、需弱的格局尚未打破,大涨、大落的概率相对较低,短周期、小频率、上下振荡的市场走势有望延续,密切关注供需变化及政策动向,灵活调整购销策略是较为理性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