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1月以来,传言的最低收购价小麦拍卖并未如期而至,而一直上行的小麦行情却突现“变脸”。随着麦价涨至1.24~1.29元/斤区间,上涨节奏不仅明显放缓,而且局部出现不同程度下跌。是短期阶段性的调整,还是行情拐点的来临?
监测显示,截至11月7日,主产区制粉企业国标二等普通小麦进厂价为2480~2550元/吨,部分价格周环比有10元/吨左右的小幅回落。近日麦价冲高回调,应属前期快速上涨后的正常调整,无须大惊小怪。目前既未出现供需格局的根本性逆转,也未出现大面积抛售,说明市场各主体相对理性,后市麦价经过阶段调整后或将趋于平稳。
主产区麦价冲高回调
据市场反映,随着小麦价格不断刷新高位,市场风险也在逐渐加大。部分贸易商认为小麦阶段价格已基本触顶,陆续开始获利出库、落袋为安,而制粉企业则根据库存及到货情况相应调整小麦收购价格。
11月7日,河北邢台制粉企业新普麦净粮进厂价1.24~1.258元/斤,山东菏泽1.267~1.277元/斤,河南新乡1.27~1.285元/斤,江苏徐州1.245~1.268元/斤,安徽亳州1.268~1.27元/斤,周环比出现0.003~0.007元/斤的小幅调整。
据分析,麦价再现震荡调整的原因:一是随着小麦价格重心持续上移,惜售情绪有所松动,部分贸易商获利出库增多,市场短期供应紧张局势缓解;二是下游面粉需求平稳,麸皮行情疲软,制粉企业提价意愿下降;三是托市小麦拍卖重启传言不断,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市场心理。
主产区优质小麦价格高位坚挺。11月7日,“藁优2018”河北收购价2720元/吨,“济南17”山东收购价2640元/吨,“郑麦366”河南收购价2650元/吨,周环比均上涨20~30元/吨。
11月5日,广东省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东莞直属库竞价销售2023年产澳大利亚标准白麦5000吨,底价成交4000吨,成交率80%,成交价2860元/吨;竞价销售2023年产美国软质白麦5000吨,底价3120元/吨,成交价3120~3130元/吨,成交均价3122元/吨。
储备麦竞拍明显“降温”
据市场反映,出于冬小麦晚播考虑,近期政策性储备小麦拍卖投放量并不大,但因麦价重现下滑趋势,市场看涨情绪受挫。此前火爆的小麦拍卖交易明显“降温”,溢价水平缩水,多地底价成交,个别标的甚至出现流拍现象。
11月3日,江苏永友储备粮有限公司销售2024年产小麦11006吨,全部成交,底价2460元/吨,成交价2460~2495元/吨,均价2486元/吨。11月4日,中储粮西安分公司汉中直属库竞价销售2021年产小麦2369吨,底价2560元/吨,全部流拍。11月5日,河北秦皇岛青山国家粮食储备库有限公司竞价销售2020年产二等小麦5000吨,全部底价成交,成交价2430元/吨。11月6日,河南博爱国家粮食储备库竞价销售2023年产混合麦1437.8吨,全部成交,底价2450元/吨,成交价2450元/吨,上周2021年产小麦成交价2515元/吨。
另据了解,目前大部分储备企业轮换采购基本结束,尚在采购的数量有限,对市场影响不大。11月3日,广东省云浮市云城区东盛粮食储备有限公司委托采购2025年山东、江苏、安徽产白小麦1295吨,全部成交,底价2880元/吨,成交价2840元/吨。11月7日,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储备粮管理有限公司委托采购2025年国产白麦6450.5吨,全部成交,底价2690元/吨,成交价2690元/吨。
终端消费需求支撑不足
据市场反映,面粉企业加工需求平淡,但为保证生产,存在一定刚性补库需求;饲料企业则按需询盘,以随用随采为主。凭借更高的性价比优势,部分饲料企业已开始调整原料配比,减少小麦用量,增加玉米采购。
11月6日,主产区制粉企业特一粉出厂价2760~2800元/吨,周环比上涨20元/吨。原因是小麦到厂成本持续上涨,粉企为缓解压力,不得已上调面粉价格,但下游消费需求回暖有限,走货速度平稳,经销商补货较为谨慎,市场高价接受度较低。麸皮出厂价1680~1720元/吨,周环比上涨10~20元/吨。原因则是制粉企业开机率处于低位,麸皮供应平稳,目前制粉企业利润微薄,有挺价麸皮的心态。
新季玉米集中上市导致其价格承压下行,小麦与玉米的价差持续拉大,小麦饲用替代性价比大幅下降。饲料企业纷纷调整原料配比,减少小麦采购量,饲用需求大幅收缩。11月6日,全国小麦收购均价2484.41元/吨,周环比微跌0.02%;玉米收购均价2145.44元/吨,周环比下跌0.22%,小麦、玉米价差为338.97元/吨。
短期麦价进入阶段震荡
小麦市场突发“变脸”,是行情拐点的来临,还是短期阶段性的调整?当前市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观点认为,前期小麦价格持续上涨,一定程度提前透支后续空间,短期内市场看空情绪不易逆转,小麦价格或延续震荡下行态势。也有观点认为,小麦市场供给压力高峰已经过去,下游刚需支撑依然存在,此次回调或是涨势中的休整,后续仍有上行可能。
有机构分析,小麦价格“先涨后落”,不是行情的“终结”,而是市场在“热势”后的一次理性校准。后续是重启涨势,还是延续调整,仍需看供需两端的实际博弈。但可以确定的是,“稳”会成为接下来小麦市场的关键词。
笔者认为,10月份国内小麦价格大幅上涨,阶段性市场供需错位是主要原因,但情绪驱动也占据相当分量。短期情绪驱动的涨价,终究要回归供需层面的实际支撑,当前麦价的震荡调整正是市场理性回归的反应。基于年度整体供需格局和后期节日备货补库预期,预计后市小麦价格从高位大幅下跌的概率也较低。后期密切关注托市拍卖政策动向、新季小麦播种生长、下游需求恢复以及玉米市场行情变化情况。
美麦对华出口或重启
有消息称,近期中国已采购约12万吨美国小麦,这是自去年10月以来首次大规模采购美国小麦,打破了长达约13个月的采购空窗期,标志着中美小麦贸易通道的实质性重启。
我国小麦供需总体宽松,此次进口体量不大,主要目的是为调剂优质专用小麦的品种余缺,而非应对供给不足,预计对国内小麦市场价格影响不大。
据市场人士分析,从成本、市场格局、替代来源等维度看,美国小麦短期内难成中国进口市场的“主力”,更像是多元化补充的“备选项”,因为新关税计价下美麦进口仍无优势。
11月5日,美软红冬麦近月到港完税价(按前期26%关税计算)3042元/吨,比广州港国产红麦价格高382元/吨;若按11月10日后的新税率11%计算,近月到港完税价约2691元/吨,仍高31元/吨。
另外,关税调整后,美国小麦到岸成本仍高于其他来源国。如澳大利亚小麦到岸成本2200~2300元/吨,加拿大小麦2150~2250元/吨,二者均比美国小麦低300~400元/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