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我或者读过我文章的朋友应该都很清楚,2021年新季小麦开秤前我是极力看多的,甚至说有些激进,但对于22年新季小麦开秤前和开秤后我是持续保持非常谨慎态度的,大家可以从5月17日中华粮网公众号《2022年新季小麦市场分析及操作策略》一文中了解到我对2022年新季小麦的基本观点和思路,那就是底部很扎实、高度看玉米。
那么2022年新季小麦全面登场至今已有1个月时间了,市场价格在毫无悬念地高开并小幅走高后目前貌似陷入了一个上下两难的僵局,部分区域还开始出现了小幅回落的走势,除南方烘干红麦区域之外,小麦主产区基层粮点主流收购价还是稳稳地站在3000元/吨上方,这也验证了我之前的短中期底部判断。
但和新季小麦开秤之前整个市场情绪高度亢奋,信心满满不同的是目前关于小麦的市场情绪出现很大的变化,多数市场主体对小麦的后市开始出现了疑虑,甚至可以说忧心忡忡。
也就是说整个小麦市场主体目前对于新季小麦的后期走势出现了较大的分歧,尤其是在国际农产品期盘价格出现大跌走势之后,在小麦的市场风险和机会的认知方面,考虑风险的已经占据了主流。
其主要原因就是小麦的市场价格和玉米相比其性价比并不高,并没有体现出其饲用价值,而高高在上的开秤价和面粉加工企业的暴力操作更是让贸易型企业和多如牛毛的中小贸易商患上了恐高症,仅靠面粉消费需求和政策性储备轮入需求,并不足以拉动小麦的大幅上涨。
那么2022年新季小麦究竟还有没有机会,到底有没有大的市场风险?我们先从主导商品市场价格涨跌的第一要素供需面来聊一聊!
一、2022年小麦已基本确定是供大于需
目前可以确定的是,虽然受2021年秋汛的影响,河北、山东、陕西部分小麦产区的播种面积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小麦主要生长期天气情况良好,对总产量的影响有限,而河南、安徽、江苏的小麦更是出现了多年少有的大丰收,由此看来22年新季小麦不仅总产量不低于正常年份,而且质量很好,更重要的是各区域质量均衡度也非常不错。
根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布的信息,截至6月30日,主产区累计收购小麦2934万吨,同比增加462万吨。
2022年新季小麦,我们都知道整个市场农户的惜售情绪是大范围的,那么在如此大范围的惜售情绪主导下,主产区收购量同比还在增加,且增幅不小,那么2022年新季小麦的总产量应该确定是高于正常年份的,而且高出幅度甚至超过想象。
之前启动小麦最低收购价的年份,托市小麦的收购数量基本都是超过2千万吨,而且托市小麦的库存数量也是连年递增的,结合其间的小麦市场价格波动幅度很小,这也就意味着正常年份我们国内的小麦不仅完全可以满足消费需求,而且还是有富裕的。
从市场价格的波动时序上看,正常是在小麦最低收购价收购时段结束后的国庆中秋期间,小麦市场价格会有一波上涨,我们不妨想一想,其原因是什么?很明显,就是大多数农户对小麦基本没有存粮的习惯,上秋时基本都出售完毕了,包括整个民间存量也逐步处于集中状态,从筹码的集中度来看,出现上涨就不奇怪了!
然而最近几年,尤其是2020年以后,国庆中秋期间小麦不再上涨了或是涨幅很小了,也就是因为小麦最低收购价收购数量减少或是无法启动后,小麦的民间存量充足,且筹码处于松散状态。
那么2022年小麦的总产量至少是不输于正常年份的,单纯从当前小麦的民间存量情况来看,小麦还有没有大行情应该不难判断!依笔者多年的从业经验,因农户惜售而引发的大行情不能说没有,但是其概率是极小的。
二、2022年小麦的市场需求并不旺盛
从常年小麦的消费数据来看,我们国内的小麦正常年份是完全可以满足消费需求的,而且会有一定程度的结余。
2021年小麦的火爆行情的根源在于小麦的饲用需求极其旺盛,一是2021年小麦受极端天气影响,质量出现了较大的偏差,被动地进入了饲用,二是小麦的市场价格和玉米对比,从营养价值的角度形成了较大的性价比后大量进入饲用环节,从而导致了对小麦的需求量出现了极大的增加,从部分专业渠道的数据来看,2021年小麦的饲用量是超过4000万吨的,甚至接近5000万吨。
那么2021年小麦不仅市场不可能会有结余量,而且最低收购价小麦的库存也被消耗的很大一部分,这种供需失衡的局面导致小麦市场价格出现大涨也就不奇怪了,这也是我对2022年小麦的第二个基本思路,高度看玉米。
如果以上结论没有偏差的话,我们再看看2022年新季小麦当前以及预期的消费量,作为小麦的最主要需求渠道面粉的消费量不说减不减少,至少是不太可能增加的,而饲用消费方面,无论是从2022年小麦的产量质量、对标玉米的性价比角度还是饲用产能的有效利用角度来看,其需求是明显不如2021年的,对于这个判断,我们从饲料企业对当前小麦的收购价格、收购规模以及兴趣程度上就可以有明确的答案。
新季小麦开秤前,大多数头部饲料企业都有意建小麦库存,且出手都比较阔绰,但现在我们看看,真正兑现意愿的寥寥无几,且数量也大大缩水。
或许有朋友会谈到未来玉米的缺口会引发玉米市场价格上涨问题,我们暂且不论玉米究竟有没有缺口,缺口有多少,还有几千万吨定向稻谷在后面压阵呢,这里不得不说,管理层确实有高人!
通过定向稻谷来锚定玉米市场价格的上升幅度,从而可以保持小麦和玉米的性价比差距,使得人畜争粮这个问题得以用市场手段来解决,确实非常高明!
小麦作为大宗商品,其价格波动一定是受供需结构主导的,即便是政策面的调控影响的也是供需结构,也就是说缺还不是不缺才是有没有行情的基础。那么通过以上我们对2022年新季小麦供需结构的分析以及针对2021年新季小麦供需结构的对比,小麦后市将如何演绎,答案应该是非常明确了吧!
对于后面的小麦市场,我的观点也非常明确,从目前围绕小麦所有的指向性信息来看,暂不具备大的机会,因为一个供需平衡的市场甚至说是供大于需的市场,没有政策的大调整或是突发的因素刺激,供需结构不发生变化,是很难出现大机会的,正所谓丰年无牛市。
目前来看政策面调整只会是温和的,对市场影响不会很大,那么供需面要出现大的转向只能是秋季玉米的产情问题了,这个问题现在还是未知数,但之前对产情的影响因素正在一个个被打破,比如东北旱情和黄淮旱情影响播种问题已有明显的改变,就我个人而言,一贯不主张用未知去投机已知,因为这是需要承担很大的市场风险的。
我们说小麦没有大机会,但也不意味着2022年新季小麦就会一直是死水一潭,其阶段性、结构性、区域性的机会,也一定还是会有的。
阶段性机会在哪里?我们说市场机会不一定都是涨出来的,很多时候机会是跌出来的,当前小麦的大范围的惜售情绪并不会一直是铁板一块,随着高温高湿天气的到来,以及秋季作物收割期的临近,农户的惜售情绪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松动,这将有可能出现阶段性的低点入市机会,如果抓住了,由此对标刚性需求的面粉加工企业和政策性小麦储备企业阶段性的需求旺盛时段,这就是阶段性的机会。
结构性机会在哪里?这就涉及2022年新季小麦的品质方面,2022年新季小麦大多数区域的面筋含量和面筋指数总体是偏弱的,部分地区甚至弱的超过想象,也就是说市场缺高面筋含量和高面筋指数的小麦,从缺的角度来说,如果找到并抓住面筋含量和面筋指数较强的小麦,这大概率是个结构性的机会,当然前提是不能用高高在上的价格去介入。
区域性的机会在哪里?虽然从2022年小麦的区域质量均衡度考虑,流动性很差,但是对小麦需求量较大的面粉加工企业扎堆的主销区河北和山东2022年小麦并不一定充裕,政策性库存也不充足,从长线的角度来说极有可能形成区域性的需求大于供给的情况,那么像豫北、淮北这些具备物流优势的区域将有可能产生区域性的机会。
三、2022年小麦的风险点在哪里?
我们从政策面的导向来看,2022年小麦并不存在系统性的风险,从总书记关于粮食的系列讲话精神和高层对粮食和农业生产的重视程度来看,中国人的饭碗里要装中国人自己种的粮食,让种粮农民有钱赚已经确定是国策,而当前种植成本的大幅上升将一定会影响到未来农产品的市场价格,由此也是小麦市场价格的有力支撑!
如果小麦市场价格出现大幅度的下跌,为确保我们国内农作物的种植面积,稳产增产,像定向稻谷停拍、增储、地方调控粮收购这些政策面的利好也是极有可能出现的。
也有很多朋友担心国际粮价有可能会出现的大跌将导致进口玉米和小麦数量大幅增加,形成市场挤压风险,其实这个担心完全是没必要的,因为玉米和小麦的主要配额指标都在央企,占据主流的是玉米,且绝大多数是为未来政策性调整做预备的,并不会大量流入并冲击市场。
目前小麦的风险点来源于高成本的压力,我们都知道2022年小麦的是大幅度高价开秤的,市场并没有给低点介入的计划,目前主流市场收购价集中在3060-3100元/吨区间,加上仓储和资金成本,3个月后成本至少会接近或超过3200元/吨以上,即使未来出现阶段性机会,从成本的角度来说空间也很有限,如果持续横盘窄幅震荡的话,成本将继续上升,这就意味着亏损出现。
就如我们登山一样,从山脚到半山腰一般都不太难,但是到了半山腰,体力耗费也会很大,不修整一下或是没有其他力量推动,直接向上爬是非常辛苦和艰难的,若是体力不支,摔倒和失败也不是不可能。
因此在我近期对小麦的分析文章里重点提示的一直是耐心耐心再耐心,对没有特点的小麦以快进快出或刷存在感为主,等待回落的机会,以降低或维持持仓成本不快速上升。如果实在是忍不住或是担心踏空,横盘期内建半仓,保留一定的资源,这样可以做到进可攻退可守!
直播间代表性的问题
问题1:接下来小麦的走势预判
对于接下来小麦的走势,我们不妨用从两个指标来看,其一是政策性小麦的招标采购成交情况。和2021年不同的是,目前政策性小麦的招标采购不仅成交率极高,而且反溢价幅度在持续上升,这也就意味着多数市场主体对小麦后市是看空并做空的;
其二是基层粮点的收购价,和2021年大涨小回震荡向上不同的是,目前这些基层收购点的收购价不仅长时间横盘,而且是呈缓步下行走势的。更重要的是渠道库存贸易企业小麦收购追高意愿极差,面对僵局目前多数也处于停滞状态,正所谓横久必跌,因此下一步小麦将大概率会出现震荡走低的格局,尤其是南部烘干红麦区域,本来政策性储备小麦轮入量就小,面粉加工企业又不待见,饲料用途也不旺盛,同时很快就面临早稻和中稻上市季,形成抛压是不言自明的。
对于小麦这类大宗商品而言,所谓多空一般会随着市场价格的变动而转换,也就是说看空者并不会持续做空,而是一直在惦记着低位入场,看多者也不会持续做多,而是会一直惦记着逢高离场。
鉴于下方的承接盘较大以及随着价格的回落有可能出现的空转多思维,短期内小麦震荡下行的幅度还是有限,没有实质性利好消息出现的话,8月中下旬到9月或是个大的加速点。
需要提醒的是最近部分面粉加工企业收购价开始转向上涨只是小麦的流动性库存不足而已,不具备持续性,更并不意味着会有大的爆发点,还是应该维持涨卖跌买的操作节奏。
问题2:现在小麦玉米价差已经快进入可替代范围了,南方不少饲料厂就在收新季小麦,小麦价格如果继续走低,后期会不会再次大量流入饲用?
按照新季小麦登场前和登场初的时段,像南方地区尤其是湖北、皖南、皖西南因为运输距离的原因,玉米市场价格处于高位,小麦市场价格相对于玉米而言具备了性价比,大量进入是有可能的,但现在市场状况有了新的变化,玉米市场价格出现了下跌,还有数量庞大且价格稳定的定向稻谷糙米掺混物,跌不下去的小麦饲用的性价比已失去,饲料企业可选择的余地也会加大。
因此除非是小麦市场价格出现大幅度的下跌,否则不可能再大量流入饲用,甚至可以确定的是2022年小麦进入饲用的数量和21年相比一定会大幅度的减少,这同样是我对22年新季小麦保持谨慎态度的原因之一。
问题3:往年小麦价格的区域性差异是比较明显的,不光是南北麦区的差异,就比如华北地区的河北山东跟河南也是有比较明显价差的,但今年各个地区价格基本都差不多,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后期会不会再次拉开价差呢?
这个问题我在小麦初登场是写的文章里也预判过,鉴于22年小麦的区域质量均衡度很好,流动性可能会不足,大家有兴趣不妨翻看一下。我们从两方面来说这个问题,一是21年小麦受极端天气影响导致了区域性质量差距较大,部分区域的政策性储备小麦轮入需要通过跨区域采购才能完成,追求品牌效应和产品品质的面粉加工企业同样如此,在僧多粥少的市场格局下,形成区域价差就不奇怪了。
其二是2022年小麦登场前和初登场时,绝大多数市场主体的预期和目标是高度一致的,甚至少有分歧,这也就导致了极少有低价入市的机会,所以很难形成区域价差。
后期对于像江淮之间、黄淮之间这部分增产幅度较大,政策性小麦储备轮入数量较少的,面粉加工企业又不太多的区域极有可能通过市场收购价的回落后和河北、山东这些区域形成价差,这也是我上面提到的区域性机会的所在。
(转自中华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