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的大范围降雨,有效补充了土壤水分,对秋作物生长和产量形成十分有利。但同时,田间湿度陡增,也让病虫害发生风险随之攀升。8月11日,市乡村产业发展中心召开雨后秋作物生产形势分析会,组织农技、植保、土肥等多领域专家田间地头,现场会诊,“把脉”开方,以科技之力夯实秋粮丰收基础。
眼下,全市玉米大多已进入灌浆期,花生正值结实膨大期,大豆进入开花期,每一寸生长都关乎最终收成。会前,专家组深入10个县(市、区)35个乡(镇)170个行政村踏查,既看到连日来的大范围降雨有效缓解了前期高温干旱对秋作物的影响,为玉米“解渴”、给花生“蓄力”;也警惕到田间湿度骤增背后,病虫害偏重发生的风险——玉米螟、南方锈病,花生白绢病,以及草地贪夜蛾等病虫害若防控不力,可能直接啃食丰收希望。
面对“利好”与“风险”并存的局面,专家团的建议直指关键,科技赋能是核心抓手。
其一,强化监测预警,让病虫害无处遁形。雨后田间巡查要“细”,病害早期症状要“早发现”,统防统治要“快落实”,重点聚焦玉米弯孢叶斑病、花生白绢病等常发病,严防草地贪夜蛾、豆天蛾等迁飞性害虫局部暴发,以科学监测为防控争取主动。其二,精准肥水调控,为产量形成“添动力”。抓住玉米灌浆期这一黄金窗口,推广“一喷多促”技术是关键——将杀虫剂、杀菌剂、叶面肥等科学混用,既能增强叶片光合作用,又能防早衰、促灌浆,让每一滴养分都转化为籽粒饱满的力量。其三,科技下沉田间,让好技术“落地生根”。通过现场培训、微信群指导、发放明白纸等多种形式,把玉米适时晚收等技术送到农民手中,延长灌浆时间、增加干物质积累,让科技红利实实在在体现在沉甸甸的穗粒上。
“关键期的管理精度,直接决定丰收成色。”市乡村产业发展中心主任李振强的话,点出了当前秋管的紧迫性。面对气候异常带来的挑战,唯有细化防控方案、狠抓措施落地,以科技手段筑牢防灾减灾防线,才能牢牢掌握秋粮丰收主动权。
如今,随着各项科技秋管措施在田间地头迅速铺开,一场与时间赛跑、靠科技护航的秋管攻坚战已全面打响。从病虫害统防统治的无人机掠过田垄,到“一喷多促”的科学配方走进地块,科技正成为秋作物生长的“守护神”,为夺取全年粮食丰收注入坚实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