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长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着眼为民为企服务 精心组织秋粮收购”新闻发布会。据悉,目前,长春市部分企业已开秤收粮。截止到10月22日,长春全市共入库新粮31.5万吨,其中:玉米21.8万吨,稻谷9.7万吨。
记者获悉,上一个收购季(2024—2025年度),长春市累计收购入库新粮1116万吨,粮食收购量创近10年新高。其中,玉米1015.6万吨,稻谷100.4万吨,收购量占全省总量的33%。收购期间共有447户粮食企业开展收购,企业入市收购积极,粮食购销市场化程度明显,实现了粮食应收尽收,牢牢守住了农民“种粮卖得出”的底线。
今年长春市粮食生产形势较好,玉米、稻谷总体质量均好于去年。为掌握秋粮收购工作主动权,让丰收的粮食“顺顺利利入仓、安安心心变现”,长春市早安排、早部署,把“保障网”织在了前面,重点做了五方面准备工作:
在仓容和烘干准备上,提前指导企业完成机械设备检修、场地仓容腾倒。全市粮食收储企业总仓容达350亿斤,基本满足粮食收储需要。年烘干能力达1700万吨,粮食烘晒没有缺口,可以满足农民对粮食烘干的需求。
在融资服务上,及时同市金融办、农发行对接,协调保障政策性粮食收购资金落实到位。认真开展融资调查,为企业开展点对点服务,为秋粮收购提供有效资金保障。企业不缺钱才能敞开收粮,农民交粮后才能及时拿到钱,有效避免了“打白条”问题。
在业务培训上,开展粮食化验员、粮食流通行政执法、节粮减损等三期集中培训,累计培训人员320人,有效提高了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实践技能。一线服务人员只有 “懂技术、业务熟”,才能保障服务水平,才能更好地为农民朋友和粮食收储企业提供服务。
在粮食质量监测上,适时组织开展粮食田间质量调查预测,掌握全市粮食质量总体情况,为储粮企业和广大农户科学收储提供帮助,便于采取针对性措施实现储粮安全。
在联动机制建立上,加强与省粮储局,涉粮中直、省直企业的沟通协调,争取政策支持,合理布设收购网点;同时加强与市场监管局、宣传部、网信办等部门的合作,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和会商机制。各部门形成合力,保障粮食颗粒归仓。
目前,长春市部分企业已开秤收粮。从收购主体看,主要是玉米深加工企业和大米加工企业率先收购,预计粮食贸易企业集中收购将在11月中上旬启动。
针对今年粮食收购形势,长春市将在统筹市场化收购与政策性收购上持续发力、精准施策。为了保障农户售粮顺畅、市场平稳运行,将重点做好几方面工作:
推进节粮减损,守护田间到库房每一粒粮食。加强业务指导和协调服务,做到农户安全储粮“一户一策”。因地制宜,针对有短期储粮需求的农户,引导其采取“趟子+围挡”储粮方式进行储粮;对有长期储粮需求的农户,引导其采取装具储粮方式进行储粮。在全地区推广借鉴双阳区在节粮减损方面的有效举措,特别是利用租仓补贴政策做法,积极争取省、市财政资金,支持玉米地趴散存农户购置苫布,改善农户储粮硬件设施。鼓励和支持农村合作社、家庭农场、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以及国有粮食企业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开展粮食产后服务和“延期结算”业务。目前,全市能够提供粮食代储存、代烘干等服务的经营主体63个,其中榆树市5个,农安县5个,德惠市11个,九台区9个,双阳区11个,公主岭市22个,各位农民朋友可以在长春粮储新媒体公众号上查询具体名单和分布图。
持续惠企助农,以服务促进农企合作共赢。规范粮食收购企业备案管理,营造良好的收购环境。加强粮食产销合作和农企对接,吸引多元主体入市收购,引导有条件的企业预约收购、上门服务。聚焦服务细节,让售粮农民少跑腿、少排队、快售粮,坚决整治倒号卖号、插队加塞行为。畅通粮食运输通道,提升农户售粮满意度。认真落实国家粮食调控政策,指导相关企业合理布设库点,优化收购流程,提高作业效率,切实把政策落实到位。
严格执法监督,维护健康有序的粮食收购市场。为了保护售粮农民“钱袋子”,将重点查处虚假收购、以陈顶新、“转圈粮”等骗取财政补贴和价差收益,以及地磅作弊、多扣水分杂质、压级压价、“打白条”、拖欠售粮款等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同时联动相关部门依法严厉查处哄抬价格特别是囤积居奇等行为。目前,已建立《长春市拖欠售粮款综合治理机制》,农安等产粮大县也结合实际细化完善治理体系,并初步取得成效。通过市县联动,多措并举,有效提升监管水平,切实维护了售粮农民的自身利益。
加强监测预警,保障粮食市场平稳运行。为及时给收储企业和售粮农民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将做好收购进度统计和价格监测等工作,紧盯重点地区、重点时段和重点环节,利用全市粮油价格监测点,密切跟踪监测玉米、稻谷等重要品种收购形势。深入分析研判,及时研究提出针对性措施建议,促进农户适时售粮、企业有序收粮。粮食收购期间,广大农民朋友可关注长春市直媒体和各县(市)区融媒体,了解粮食收购进展、价格、购销走势等信息,以便于对粮食庭院储存和出售作出合理安排,实现“好粮卖好价”。




